记者走基层|追着丰收,麦客夫妻一路向北
记者走基层|追着丰收,麦客夫妻一路向北
记者走基层|追着丰收,麦客夫妻一路向北
6月10日上午,在邢台市南和区三思镇东北部村(cūn)麦田,武苏格正拿(ná)着对讲机,指挥高志勇躲避麦田里(lǐ)的障碍物。河北日报记者 吕若汐摄
风吹麦浪穗飘香,遍地金黄收割(shōugē)忙。6月10日上午,在邢台市南和区三思镇东北部(dōngběibù)村的(de)麦田里,农机手高志勇(yǒng)坐在大型联合收割机驾驶室内,熟练地推拉操纵杆,收割机灵活地前行、转弯,精准地将麦粒收入仓内。
“这台‘大家伙’是今年新买的,国家补贴了近4万元。”高志勇的妻子(qīzǐ)武苏格正在(zhèngzài)地头忙着统计亩数、联系业务,她(tā)告诉记者,新机子性能好、速度快,一小时能收割10多亩。
趁收割完(wán)一个地块的间隙,记者登上了收割机。驾驶室离地面有2米多高,视野(shìyě)开阔,金色麦田一览无余。
在驾驶室,记者注意到,方向盘左侧的液晶屏幕(yèjīngpíngmù)上清晰显示着各种参数。高志(gāozhì)勇兴致勃勃地介绍,新机子带卫星定位功能(néng),能精准计算收割亩数,还自带故障报警,先进实用。
说话间,高志(gāozhì)勇挂(yǒngguà)好前进(jìn)挡,轻转方向盘,收割机平稳启动,看上去和开汽车没啥两样。又收割了两圈后,收割机粮仓里已盛满小麦,高志勇停下车,轻点操作台上的按钮,只见一个卸粮筒从(cóng)车顶缓缓伸出,麦粒哗啦啦流进麦田主人早已备好的三轮车上。
今年(nián)43岁的高志勇,来自(láizì)南和区东三召乡,做麦客已经25年了。2000年,当村里大部分人还在用镰刀(liándāo)收麦时,高志勇就敏锐地(mǐnruìdì)抓住商机,东拼西凑借钱买回一台简陋的小麦收割机,开始帮乡亲们收麦。
“老机子没有驾驶室,一天下来麦芒(màimáng)扎得脖子上(shàng)全是红点,收完一季得脱层皮。”高志勇回忆,虽然第一台小麦收割机故障频发,维修(wéixiū)成本也不低,但还是帮他挣了不少钱。
2006年,高志勇卖旧(jiù)买新,有了第二台小麦收割机。就这样,一年年过来,如今,这已是他(tā)们换的第五台收割机了。“一台比(bǐ)一台好使(hǎoshǐ)。”他说,从最初的手动操作到如今的自动驾驶,从低效率高能耗到绿色环保智能,科技进步越快,收麦也就越轻松。
阳光炙烤着麦田,中午时分,麦田主人送来了午饭(wǔfàn)——炒饼和饮品。
“割完这块吃(chī)饭吧!”对讲机里传来武苏格的声音。抢麦收(màishōu)就是抢时间,高志勇接过妻子递来的午饭,坐在驾驶座快速扒拉起来,吃完就又扎进(zhājìn)麦浪里。
尽管收割机完成了升级换代,但麦收时(shí)节,高志勇夫妻每日工作时长丝毫未减。“我们从河南南阳出发,一路向北,马不停蹄收过来。麦收季满打满算就一个月,干这(zhè)活儿就得跟老天爷抢(qiǎng)时间。”武苏格说,在外奔波,夫妻俩常常以车为家,吃住在收割机旁,往地头(dìtóu)一躺(tǎng)就睡着了。
在武苏格的手机里,存着20多个种粮大户和经纪人(jīngjìrén)的联系方式,串联起从(cóng)河南南阳到河北唐山的跨(kuà)区域收割路线。“今年已经收割了2000多亩小麦,估计(gūjì)还能再收1000亩,纯收入能有五六万元吧。”她说。
太阳西斜。收完这块麦田,夫妻俩准备立即转战下一个(yígè)村庄。“那边一直在催,我们(wǒmen)得抓紧赶过去。”高志勇说,他计划(jìhuà)再攒点钱,将来多(duō)买几台机子,接更多的单子,为更多农户提供服务。(河北日报记者 吕若汐)
关注河北新闻网(xīnwénwǎng)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